前些天,看到了最新一期的“中國印刷包裝企業100強”。在今年榜單上,排在第三位的是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2019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5.00億元;排在第四位的是杭州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1.18億元。
1、頂正包材和秉信包裝
排名第三的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和排名第四的杭州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都來自杭州,銷售規模相差無幾,是不是十分巧合?
對這兩家大佬,三好同學多有耳聞,但它們在圈內卻素來行事低調,很少公開現身。此番雙雙上榜,一下子變得似乎不那么低調了。
當然了,頂正包材“不低調”的時間要稍早一些。在2017年、2019年的百強榜中,頂正包材曾以32.90億元、40.50億元的產品銷售收入兩度上榜,均占據第三位,排名與今年一致。
只不過,當時上榜的是“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而不是今年的“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在2018年的百強榜上,杭州頂正曾以15.45億元的產品銷售收入,排名第20位。
難道是最近兩年,杭州頂正業務突飛猛進,銷售規模一舉由15億多元增長到45億元?懂行的老板自然都知道:可能性不大。
據三好同學了解,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前兩次上榜的“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只是一個虛擬實體,而不是真正在國內注冊的企業;今年上榜的杭州頂正代表的也不是它自己,而是“頂正系”的多家企業。
頂正包材主打食品塑料軟包裝和淋膜紙食品包裝容器。用度娘簡單搜索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的官網,杭州頂正則是其旗下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其余三大基地分別是:重慶頂正、南京頂正、天津頂正/天津頂彩。
為什么說“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是虛擬實體?因為在工商注冊信息中找不到。所以,今年上榜的杭州頂正,很有可能只是它的替身,代表的是“頂正系”四大基地七大工廠。
相對而言,主做瓦楞紙箱彩盒的秉信包裝要更為低調。2016年,當時還叫“杭州秉信紙業有限公司”的杭州秉信,曾上過一次百強榜。榜單顯示:2015年,其產品銷售收入尚只有5.93億元。
與杭州頂正一樣,杭州秉信的銷售數據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跨越:由2015的5.93億元,增至2019年的41.18億元。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可能與杭州頂正類似。2016年的杭州秉信代表的是它自己,2020年的杭州秉信代表的則是“秉信系”十幾家紙箱廠和預印中心。
如果沒有意外,在百度上很容易找到的“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同樣是未在國內注冊的虛擬實體。
2、大佬背后的大佬
兩家年銷售規模40億+的圈內大佬,為什么在國內沒有一個類似母公司的控制實體,而由一家公司代表多家關聯企業上榜?原因很簡單:“頂正系”、“秉信系”企業的真正母公司,都是境外注冊企業。
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三好同學曾經專門扒過頂正包材和秉信包裝。
如果信息無誤:“頂正系”企業的母公司應是頂正(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秉信系”的母公司應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Marine Vision投資有限公司。
更有意思的是,頂正(開曼島)和Marine Vision擁有共同的實際控制人:魏宏名、魏宏丞的家庭成員及親屬。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兩兄弟及其家族控制的企業。
2020年百強榜上的第三和第四,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一家人。這也算是前所未有,有老板曾經想到過嗎?
如果把杭州頂正和杭州秉信加一起,其2019年的產品銷售收入高達86.18億元,依然低于合興、裕同,但量級立馬不一樣了。
魏宏名、魏宏丞的名字,老板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其父親魏應州在商界卻可謂大名鼎鼎。
作為頂新集團和康師傅的主要創始人,魏應州用不到30年的時間在大陸打造出了一個年銷售收入高達四五千億元的食品帝國。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頂正包材的母公司頂正(開曼島),每年從康師傅控股獲得的訂單量均保持在20億元以上。
其中,2014年最高,達到24.08億元;2016年最低,也有21.35億元;2019年,為22.73億元,在代表“頂正系”上榜的杭州頂正銷售收入中的占比,恰好在50%左右。
同期,秉信包裝的母公司Marine Vision,每年從康師傅控股獲得的訂單,均保持在16億元以上。
其中,2015年最低,為16.24億元。隨后,逐年遞增,到2019年達到20.51億元,在代表“秉信系”上榜的杭州秉信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同樣在50%左右。
2014-2019年,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從康師傅控股累計獲得的訂單量分別高達135.81億元、111.74億元。
所以說:也許,康師傅控股才是今年百強榜的第三名。或者說是有公開數據可見的中國第三大印刷廠。
當然了,更準確地說,這個“第三名”或“第三大”,應該屬于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
因為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與康師傅,本質上算是兄弟公司。而在其共同的母公司頂新集團內部,康師傅控股屬于食品事業部,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則屬于資材事業部。
2013年,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有關人士曾表示:目前,包括紙箱、彩印等產品為大陸第一大廠。不過整體營運金額還算小,未來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去年營業額約91億人民幣,今年可挑戰百億大關。
難道:那時候的頂正、秉信,比現在的銷售規模還要大?還是:今年雙雙上榜的頂正、秉信有所保留,并未完全展示真正實力?
至少,杭州頂正出現在榜單上的銷售數據,應該只是概數。因為很難相信一家企業,一年會恰好做出“450000萬元”的產品銷售收入。
3、食品飲料巨頭偏愛搞印刷
有老板可能要抗議了:說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是國內第三大印刷廠,未免有些不靠譜。
不靠譜么?在今年的百強榜上,有一家與頂新集團類似的企業:排名第50位的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29億元。
一開始,三好同學也覺得奇怪。仔細扒了扒發現: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食品企業,年營收高達200多億元的達利集團旗下,的確有一個板塊從事印刷包裝業務。
甚至,達利集團還曾用過惠安達利包裝有限公司、福建惠安大發紙品廠有限公司這樣的名字。目前,在有的企業信息查詢網站上,達利集團還被歸為“造紙和紙制品行業”。
達利集團沒怎么聽說過?它的產品多數老板一定見過還買過:達利園小面包、蛋黃派,可比克薯片,和其正涼茶,好吃點餅干等等。
背靠這樣一波響當當的大品牌,一年做8個多億的印刷包裝產品,是不是很輕松?
三好同學發現:食品、飲料行業的大佬們,似乎特別偏愛全產業鏈運營。
比如:康師傅控股,不僅包裝材料主要來自頂正包材、秉信包裝,其生產所用的淀粉、食用油、肉松、調味品以及物流,乃至促銷服務,也多從由頂新集團控制的關聯企業采購。
而頂正包材、秉信包裝,除了每年可以穩定從康師傅控股拿到20億元左右的訂單,還為頂新集團旗下的味全集團、德克士快餐、康師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等,提供印刷包裝產品。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作為國內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之一,娃哈哈在印刷包裝也頗有布局。
從官網就可以發現:娃哈哈旗下有多家印刷包裝企業。比如:杭州順發包裝有限公司、杭州蕭山順發食品包裝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恒楓包裝有限公司、杭州松裕印刷包裝有限公司。
這4家公司分別由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及其夫人施幼珍,擔任法人代表。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名鼎鼎的宗慶后也算是半拉印刷人,對不對?
而且,娃哈哈搞印刷,還不像是玩票。在它的官網上,有這樣的表述:在鞏固飲料行業龍頭地位的同時,逐步進軍奶粉、機械、印刷等新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向世界500強進軍。
看到沒?搞印刷被娃哈哈列為向世界500強進軍,要逐步拓展的新產業。
為什么頂新集團、達利集團、娃哈哈這樣響當當的食品飲料巨頭,都偏愛搞印刷包裝?道理很簡單,不管是方便面、小面包、薯片,還是紅茶、綠茶、瓶裝水,沒有印刷包裝能進入市場大賣么?
印刷包裝原本就是快消品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對走快消品路線的食品飲料企業來說,更是不可或缺。
同時,由于中國地域廣大,分布式、區域化生產是食品飲料巨頭常見的發展策略。
為了實現生產基地的快速復制,必須保證產業鏈上下游的完整性和及時、快速反應。因此,出于保證產業鏈穩定、降低溝通成本的考慮,部分超級大佬選擇自建印刷包裝工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還有一些印刷包裝企業與食品飲料巨頭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比如:奧瑞金與紅牛中國、嘉美包裝與養元飲品(“六個核桃”)。
說到底,都是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說,一旦有了頂新集團、娃哈哈、紅牛中國、養元飲品這樣的巨頭做后盾,無疑就有了迅速做大的基礎。不僅能夠輕松進入百強,還有可能像頂正包材、秉信包裝一樣高居前列。
1、頂正包材和秉信包裝
排名第三的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和排名第四的杭州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都來自杭州,銷售規模相差無幾,是不是十分巧合?
對這兩家大佬,三好同學多有耳聞,但它們在圈內卻素來行事低調,很少公開現身。此番雙雙上榜,一下子變得似乎不那么低調了。
當然了,頂正包材“不低調”的時間要稍早一些。在2017年、2019年的百強榜中,頂正包材曾以32.90億元、40.50億元的產品銷售收入兩度上榜,均占據第三位,排名與今年一致。
只不過,當時上榜的是“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而不是今年的“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在2018年的百強榜上,杭州頂正曾以15.45億元的產品銷售收入,排名第20位。
難道是最近兩年,杭州頂正業務突飛猛進,銷售規模一舉由15億多元增長到45億元?懂行的老板自然都知道:可能性不大。
據三好同學了解,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前兩次上榜的“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只是一個虛擬實體,而不是真正在國內注冊的企業;今年上榜的杭州頂正代表的也不是它自己,而是“頂正系”的多家企業。
頂正包材主打食品塑料軟包裝和淋膜紙食品包裝容器。用度娘簡單搜索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的官網,杭州頂正則是其旗下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其余三大基地分別是:重慶頂正、南京頂正、天津頂正/天津頂彩。
為什么說“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是虛擬實體?因為在工商注冊信息中找不到。所以,今年上榜的杭州頂正,很有可能只是它的替身,代表的是“頂正系”四大基地七大工廠。
相對而言,主做瓦楞紙箱彩盒的秉信包裝要更為低調。2016年,當時還叫“杭州秉信紙業有限公司”的杭州秉信,曾上過一次百強榜。榜單顯示:2015年,其產品銷售收入尚只有5.93億元。
與杭州頂正一樣,杭州秉信的銷售數據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跨越:由2015的5.93億元,增至2019年的41.18億元。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可能與杭州頂正類似。2016年的杭州秉信代表的是它自己,2020年的杭州秉信代表的則是“秉信系”十幾家紙箱廠和預印中心。
如果沒有意外,在百度上很容易找到的“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同樣是未在國內注冊的虛擬實體。
2、大佬背后的大佬
兩家年銷售規模40億+的圈內大佬,為什么在國內沒有一個類似母公司的控制實體,而由一家公司代表多家關聯企業上榜?原因很簡單:“頂正系”、“秉信系”企業的真正母公司,都是境外注冊企業。
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三好同學曾經專門扒過頂正包材和秉信包裝。
如果信息無誤:“頂正系”企業的母公司應是頂正(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秉信系”的母公司應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Marine Vision投資有限公司。
更有意思的是,頂正(開曼島)和Marine Vision擁有共同的實際控制人:魏宏名、魏宏丞的家庭成員及親屬。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兩兄弟及其家族控制的企業。
2020年百強榜上的第三和第四,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一家人。這也算是前所未有,有老板曾經想到過嗎?
如果把杭州頂正和杭州秉信加一起,其2019年的產品銷售收入高達86.18億元,依然低于合興、裕同,但量級立馬不一樣了。
魏宏名、魏宏丞的名字,老板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其父親魏應州在商界卻可謂大名鼎鼎。
作為頂新集團和康師傅的主要創始人,魏應州用不到30年的時間在大陸打造出了一個年銷售收入高達四五千億元的食品帝國。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頂正包材的母公司頂正(開曼島),每年從康師傅控股獲得的訂單量均保持在20億元以上。
其中,2014年最高,達到24.08億元;2016年最低,也有21.35億元;2019年,為22.73億元,在代表“頂正系”上榜的杭州頂正銷售收入中的占比,恰好在50%左右。
同期,秉信包裝的母公司Marine Vision,每年從康師傅控股獲得的訂單,均保持在16億元以上。
其中,2015年最低,為16.24億元。隨后,逐年遞增,到2019年達到20.51億元,在代表“秉信系”上榜的杭州秉信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同樣在50%左右。

△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從康師傅控股獲得的訂單量(單位:億元)
2014-2019年,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從康師傅控股累計獲得的訂單量分別高達135.81億元、111.74億元。
所以說:也許,康師傅控股才是今年百強榜的第三名。或者說是有公開數據可見的中國第三大印刷廠。
當然了,更準確地說,這個“第三名”或“第三大”,應該屬于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
因為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與康師傅,本質上算是兄弟公司。而在其共同的母公司頂新集團內部,康師傅控股屬于食品事業部,頂正(開曼島)、Marine Vision則屬于資材事業部。
2013年,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有關人士曾表示:目前,包括紙箱、彩印等產品為大陸第一大廠。不過整體營運金額還算小,未來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去年營業額約91億人民幣,今年可挑戰百億大關。
難道:那時候的頂正、秉信,比現在的銷售規模還要大?還是:今年雙雙上榜的頂正、秉信有所保留,并未完全展示真正實力?
至少,杭州頂正出現在榜單上的銷售數據,應該只是概數。因為很難相信一家企業,一年會恰好做出“450000萬元”的產品銷售收入。
3、食品飲料巨頭偏愛搞印刷
有老板可能要抗議了:說頂新集團資材事業部是國內第三大印刷廠,未免有些不靠譜。
不靠譜么?在今年的百強榜上,有一家與頂新集團類似的企業:排名第50位的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29億元。
一開始,三好同學也覺得奇怪。仔細扒了扒發現: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食品企業,年營收高達200多億元的達利集團旗下,的確有一個板塊從事印刷包裝業務。
甚至,達利集團還曾用過惠安達利包裝有限公司、福建惠安大發紙品廠有限公司這樣的名字。目前,在有的企業信息查詢網站上,達利集團還被歸為“造紙和紙制品行業”。
達利集團沒怎么聽說過?它的產品多數老板一定見過還買過:達利園小面包、蛋黃派,可比克薯片,和其正涼茶,好吃點餅干等等。
背靠這樣一波響當當的大品牌,一年做8個多億的印刷包裝產品,是不是很輕松?
三好同學發現:食品、飲料行業的大佬們,似乎特別偏愛全產業鏈運營。
比如:康師傅控股,不僅包裝材料主要來自頂正包材、秉信包裝,其生產所用的淀粉、食用油、肉松、調味品以及物流,乃至促銷服務,也多從由頂新集團控制的關聯企業采購。
而頂正包材、秉信包裝,除了每年可以穩定從康師傅控股拿到20億元左右的訂單,還為頂新集團旗下的味全集團、德克士快餐、康師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等,提供印刷包裝產品。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作為國內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之一,娃哈哈在印刷包裝也頗有布局。
從官網就可以發現:娃哈哈旗下有多家印刷包裝企業。比如:杭州順發包裝有限公司、杭州蕭山順發食品包裝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恒楓包裝有限公司、杭州松裕印刷包裝有限公司。
這4家公司分別由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及其夫人施幼珍,擔任法人代表。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名鼎鼎的宗慶后也算是半拉印刷人,對不對?
而且,娃哈哈搞印刷,還不像是玩票。在它的官網上,有這樣的表述:在鞏固飲料行業龍頭地位的同時,逐步進軍奶粉、機械、印刷等新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向世界500強進軍。
看到沒?搞印刷被娃哈哈列為向世界500強進軍,要逐步拓展的新產業。
為什么頂新集團、達利集團、娃哈哈這樣響當當的食品飲料巨頭,都偏愛搞印刷包裝?道理很簡單,不管是方便面、小面包、薯片,還是紅茶、綠茶、瓶裝水,沒有印刷包裝能進入市場大賣么?
印刷包裝原本就是快消品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對走快消品路線的食品飲料企業來說,更是不可或缺。
同時,由于中國地域廣大,分布式、區域化生產是食品飲料巨頭常見的發展策略。
為了實現生產基地的快速復制,必須保證產業鏈上下游的完整性和及時、快速反應。因此,出于保證產業鏈穩定、降低溝通成本的考慮,部分超級大佬選擇自建印刷包裝工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還有一些印刷包裝企業與食品飲料巨頭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比如:奧瑞金與紅牛中國、嘉美包裝與養元飲品(“六個核桃”)。
說到底,都是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說,一旦有了頂新集團、娃哈哈、紅牛中國、養元飲品這樣的巨頭做后盾,無疑就有了迅速做大的基礎。不僅能夠輕松進入百強,還有可能像頂正包材、秉信包裝一樣高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