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遭受新聞紙重挫的華泰集團是否過上好日子?是近幾年來經濟界、業界熱議的一個話題。近日華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在接受《制造界網》采訪時非常愉快得說:“近幾年來,華泰集團對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做了全局調整,新聞紙早已調成了包裝紙和文化紙,升級改造后新聞紙機所生產出的產品已做成了精美包裝和精美書刊。已成為《文選》、《求是》雜志等國家重要書籍、雜志的專用紙;與小米科技、順豐快速等知名品牌公司簽約合作,小米手機的外包裝盒、順豐快遞的增值包裝產品采用的就是華泰有色包裝紙。
華泰的“十三五”開局良好,有一種“王者歸來”的氣勢。預計2016年華泰整個集團的營業收入達到630億元,其中造紙占比52%、化工占比36%、其他占比12%。
華泰是一個有很多的優勢的企業,競爭力相當強,領袖地位很難撼動。即使在危機之中,華泰都能抓住生存的機遇,讓企業充滿生命力。華泰廠區依然是那么安靜、祥和。生產線上依然那么井然有序,機器人依然那么孜孜不倦并樂此不疲地快樂工作。
歷經風雨的華泰人顯得更加堅定、自信和從容。李建華表示,華泰對公司的發展布局重新進行了規劃,由過去的“雙巨頭”戰略調整為“多元化”格局。在做強造紙、化工兩大主業的基礎上,向大物流、工業4.0、互聯網漿紙平臺等方面發展?!妒濉菲陂g對實現多元化千億級企業集團,李建華信心十足!
承受新聞紙巨大沖擊,
華泰成功實現“驚險一躍”
華泰集團董事局主席 李建華
往事不堪回首。其實當時間進入“十一五”,互聯網媒體已在日日蠶食新聞市場,只是當時紙媒沒有明顯覺察,因為那個時期,紙媒的廣告投放依然是主流,廣告主在網媒投放廣告只是試試而已,因此報紙保持印數,新聞紙幾乎沒受什么樣影響。約在“十一五”末,各類綜合網站和行業、專業網站紛紛崛起,人們的閱讀習慣也隨之改變,傳統紙媒發行量開始下滑,隨后逐年大幅下滑,新聞紙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直到“十二五”紙媒滑坡與日俱下,逼迫著華泰不得不關停一臺又一臺新聞紙機。承壓、迷茫。華泰是如何突破困境?實現“驚險一躍”呢?
制造界網:李總,有好幾年沒見你了!
李建華:是??!以后要常來華泰。
制造界網:謝謝李總,我發現你現在很精神了,心情也快樂了!
李建華:是嘛,你也很好吧?
制造界網:現在很好了!因為紙媒轉成了網媒,方向對了,迷茫沒了。
李建華:這次來華泰,你都想了解些什么呢?
制造界網:紙媒一直下滑,想知道目前華泰新聞紙生產線的真實情況。
李建華:6條新聞紙生產線只保留了一條,保留的是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哪一條。與福伊特合作,把其它5臺新聞紙機全部實行了升級改造,新聞紙調成了文化紙和包裝紙。按照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市場生產有需求的產品,提供有效的供給。
制造界網:恰好趕上電商對包裝紙的強烈需求,華泰新聞紙改產的牛皮箱板紙和高強瓦楞紙趕上了好時候?
李建華:謝謝!算是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吧!一個階段!
制造界網:一個階段?李總什么時候變得對成功沒有絕對的信心了?
李建華:你看,就這個新聞紙,華泰做到了全球最大,紙媒卻全球下滑,華泰首當其沖受的傷害也是最大的。
制造界網:被新聞紙傷怕了嗎?
李建華:我干了三十多年的企業,從來都是謹小慎微,審慎決策。唯有電子媒體對紙媒的巨大沖擊是我始料不及的,這個趨勢是全球性的,出口也出不去!
制造界網:記得在2009年對你有過一次采訪,那時你不相信這個趨勢,你不接受互聯網媒體!
李建華:是啊,在我國入世后的短短幾年,華泰一舉把新聞紙做到全球第一,替代了進口,降低了新聞紙的價格,為全國紙媒節約了成本,做了貢獻,趕走了外紙,改變了格局,還贏得的世界尊重。
制造界網:因此那時候你恨這個趨勢,不甘心?
李建華:是??!
制造界網:當年你對報紙情有獨鐘,沒有人能比得了你的執著,面對報紙每年大量縮減,當華泰的第一臺新聞紙機停下的時候,你有過痛苦和迷茫嗎?
李建華:當然有過,那是一次無奈又無辜的痛苦經歷。因為不是企業管理出了問題,也不是技術或其它出了問題。盡管在轉型決策時期徘徊過、迷茫過,但我從不服輸。
制造界網:任何人也打不過趨勢,但任何困難都不會打倒你!你的性格在這里。很多人都相信你能力挽狂瀾,你肯定會有辦法把華泰干好!
李建華:謝謝你!謝謝所有信任、支持華泰的人。
制造界網:承受這么巨大沖擊,跨過了這么大的一個坎,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做到的。真是“驚險一躍”,華泰實現了成功“一躍”,你認為主要因為得益于什么?
李建華:我認為主要得益于華泰有一個良好的基礎,華泰化工的贏利彌補了新聞紙的損失;還得益于華泰人的精神、毅力和團結向上。事實上,華泰每關停一臺紙機之前,我們就已做好充分的轉型準備,比如產品的市場開發、設備的技術攻關等,都力爭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制造界網:電子媒體沖擊了的華泰的新聞紙,改產的包裝紙又受益于電子商務,這叫“失之東偶,收之桑榆”?,F在還恨互聯網嗎?
李建華:不恨了啊,經過互聯網洗禮之后,華泰開始擁抱互聯網了,不是國家號召互聯網+嘛!
制造界網:李總再不敢輕視趨勢了哈!發現你會用微信了。
李建華:是啊,每天都能看到你們在微信傳播的文章。華泰和全球技術強企福伊特公司簽署了多領域合作,共同探討物聯網工業4.0的發展,來幫助我國傳統制造企業升級、實現工業4.0;另外我們計劃建設全球漿紙貿易平臺,發展智能大物流產業。
制造界網:華泰開始向互聯網要效益了?
李建華:華泰在做強造紙、化工兩大主業基礎上,發展多元化,積極尋找適銷對路的產品,當然包括互聯網、智能物聯網產品。
制造界網:華泰人很有智慧,一旦看清趨勢,有了方向,就會把公司做成樣板和標桿。
李建華:國家提出的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很好!讓傳統制造業+上互聯網,供給側,為市場提供質量高、有需求的產品。華泰會一如既往把企業做好,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制造界網:“做貢獻”是你一生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因為你喜歡!
李建華:謝謝你的理解!
大刀闊斧地改造、提升,
打通造紙全產業鏈
華泰集團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年產45萬噸新聞紙生產線
華泰選擇了德國福伊特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這是一家全球最頂尖的造紙裝備技術服務商,雙方攜手在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據悉華泰將累計投資8.4億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提升。于2015年10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總理和正在訪華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見證了簽約儀式。
目前華泰集團正在與福伊特一道將“造紙4.0”技術引入造紙生產,對生產裝備進行改造提升,實現智能制造。“造紙4.0”是福伊特將“工業4.0”與造紙行業有機結合從而推出的概念,旨在助力造紙行業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生產。
由于福伊特強大的技術支持,華泰的紙機可以生產不同的紙種,比如70萬噸銅版紙生產線,選擇配置機外涂布機,從而可實現品種多樣化,生產定量在80-200克/平方米之間的涂布及未涂布文化紙。假如銅版紙市場非常不好,公司可以轉產高檔膠版紙、靜電復印紙等文化用紙,也可以生產LWC紙和白牛皮紙。
由此,華泰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方案。產品生產方式可實現由大規模生產轉向了大規模市場定制,也就是說,根據市場需求來靈活配制產品生產。
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和提升,一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是華泰人的秉性。李建華表示華泰在造紙板塊上不再增資和擴產,主要任務是大力優化產品,打通全產業鏈的發展,包括研發、原料林、制漿、造紙、書刊和包裝印制、物流配送服務等。近年來,華泰積極向造紙下游產業鏈延伸,總投資8000多萬元引進了海德堡對開四色印刷機、塔式報刊印刷機、包裝彩印機等國際一流印刷設備,年印刷能力達到80萬令,逐步發展成為由傳統造紙到創意設計、印制、書刊包裝終端產品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研發和儲備鹽化工“全產業鏈”產品,
由傳統制造轉向“定制化”生產
成品紙全自動包裝
有資料顯示:華泰利用當地鹽鹵資源儲量大的優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鹽化工生產基地。公司實施國際化高端發展定位,先后引進日本旭化成、德國西門子、瑞士博特、比利時索爾維、美國KBR、德國麥斯等公司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生產線設計非常智能高端,上下游產品供應鏈首尾相接,上游產品是下游項目的原料,不用車輛運輸,通過管道就能把產業鏈上的項目連接起來,如將離子膜燒堿生產中產生的氫氣直接用管道輸送到雙氧水生產車間;產生的氯氣通過管道輸送到環氧丙烷生產車間。
現有的生產線75萬噸離子膜、34萬噸雙氧水、3000噸PAA、3萬噸氯丙烯、3萬噸環氧氯丙烷、3萬噸環氧丙烷、10萬噸苯胺、700萬采輸鹵及地熱綜合利用項目,配套項目200MW熱電和2萬方水處理。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斯里蘭卡、韓國、阿根廷、印度、泰國、南非等國。
鹽化工是華泰的優勢產業,始建于2006年,來自與著名的化工巨頭美國杜邦、比利時蘇威的精誠合作,可謂“系出名門”。公司與蘇威研發的電子級、食品級雙氧水,填補了國家空白,成為蒙牛、伊利、匯源、雀巢等著名品牌的供應商。10年來,華泰在鹽化工領域做的順風順水。由于技術前沿,產業鏈長,產品高端,因此化工版塊的贏利水平相當高,為公司保持了一條健康的資金璉,從而保障了新聞紙得以順利轉型,讓整個華泰公司重拾輝煌。
馬云一直再強調未來“行業大數據”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傳統制造業升級不僅要實現智能化生產,更重要的是依靠和利用大數據來了解市場的用量和下游客戶對產品的要求,來實現定制化生產。
制造界網了解到,華泰公司的化工戰略產品儲備庫里有幾十種產品。集團副董事長田居龍解釋說,華泰對鹽化工循環產業鏈上的產品項目進行了研發、戰略儲備和規劃,公司根據對市場的調研、考察和數據分析來決定產品項目的投資增產。積極訪問下游客戶,鼓勵客戶對上游原料提出要求,幫助客戶優化產品功能。根據不同客戶對不同產品的需求,逐步實現定制化生產。
有資料顯示,化工儲備庫產品項目包括:“熱電、礦鹽、污水處理、甲醇制烯烴、丙烷脫氫制丙烯、硝酸、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氯丙烯、甲烷氯化物、四氯乙烯、氯乙酸、水合肼、鈦白粉、鹽酸、雙氧水、食品級雙氧水、過氧乙酸、硼氫化鈉、苯胺、多晶硅、己二酸、己內酰胺、氧化鋁、硫化黑、粘性纖維、聚醚多元醇、碳酸鋰、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PC)、羥甲基纖維素(CMC)、硅烷偶聯劑、環氧樹脂、氯丁橡膠(CR)、氟化工產品(PTFE、PFA、PVDF)等”
鹽化工產業非常神奇,產業鏈上的產品眾多,可應用于食品、農藥、紡織、醫藥、日化、造紙等多個產業領域,市場空間巨大。“十三五”,華泰繼續在鹽化工產業鏈上深耕細作,向高端精細化工延展,2016年7月華泰投資7.28億元增上2萬噸對氨基苯酚和1萬噸苯二胺項目,該產品分別用于全球三大解熱鎮痛藥物之一的撲熱息痛和生產輪胎用粘合劑間苯二酚。
對于鹽化工,華泰的夢想是打造國內外鹽化工循環經濟園區樣板企業,對鹽化工全產業鏈上的產品進行研發和儲備,根據市場需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分析實現定制化生產。
從“雙巨頭”戰略到“多元化”格局,任何
風雨都阻擋不了華泰奔向千億級企業集團的步伐
華泰集團70萬噸高檔銅版紙生產線
著名的美國標準石油創始人洛克菲勒認為,專業化能掙得來財富,多元化會保住財富,把資金投放多個產業,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唯一途徑。迄今為止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已相傳六代,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盛不衰的家族財團。
在“十五”期間,華泰“一紙風靡全球”,作為世界最大的新聞生產基地而聲譽國際,因此,在“十一五”初,杜邦和蘇威兩大國際化工巨頭向華泰拋來橄欖枝,之所以華泰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間迅速做成了造紙和鹽化工兩個“巨頭”,這就是華泰的“雙巨頭”戰略。 整個“十二五”基本上是華泰“改革和調整”的五年,當一個巨頭陷于危難,由另一個巨頭出手相救,因此“十三五”華泰集團堅定不移地開啟了多元化發展新格局。
華泰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始建于1976年,中國制造行業的一棵常春樹,自始至終的企業樣板和標桿。如果人的一生只經歷成功,就會造成一種成功審美疲勞;只有經歷一次坎坷、跌倒過一次,當重新站起來的時候會看得更遠!所以當前跋涉過“沼澤地”的華泰公司站在了更高處,力爭實現千億級集團,從雙巨頭到多元化,任何風雨也阻擋不了前進的步伐。因為在華泰有一個精英高管團隊,多年來在李建華親情式的悉心培養下,這支團隊已成為華泰公司頂天立地的脊梁人物,所以華泰集團的發展有一種勢不可擋的爆發力。李建華常常欣慰地對來訪的客人說:“放給年輕人去干,我也看著!”。
華泰集團的脊梁人才,來自
李建華“親情式”內部培養
華泰股份董事長 李曉亮
前不久,制造界網在采訪聯想控股某成員企業CEO時了解到,柳傳志給員工的印象是一種親情,親和的像自己的一位長者或大哥。這位被稱為中國企業教父級人物的人才觀是:“內部培養,循序漸進,讓感情成為一種使命,讓骨干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對企業有感情、有責任!”。在人才培養這一點上李建華與柳傳志極其相似。
世界上任何一種情感都無法與親情相比擬,對待員工的方式決定一個企業的高度,薪資激勵和對員工發自內心親情式的關愛,讓員工有終身生活歸屬和精神歸屬,這樣的企業才有能世代相傳,百年不衰。
多年來,李建華一直在為華泰儲備人才,堅持內部培養。從來自天南海北的大學生里面挑選精英員工來培養,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他對每一個人的悉心培養是發自內心的,既像一個人生導師,又像一個兄長。李建華自己也曾說過:“我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單憑這一點,并不是每個企業家都可以做到的,這是一種淳樸而偉大的智慧。
當前華泰已形成了一個以李曉亮、魏文光、遲玉祥、孫亞軍等為代表的70后“脊梁人才”團隊,這支團隊是與華泰一起成長起來的,團結、奮進、德才兼備,為華泰的發展挑起了大梁。
對于經營企業,無論是高薪雇用,還是利益共贏,都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當企業出現危機的時候,親情是能共患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單純建立在利益共贏基礎的合作,當失去利益時很容易分道揚鑣,只有親情維系人的心靈。在華泰,這種“親情文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任何謀劃和刻意,完全來自李建華自然本真的性情,這是一種目前大概連他自己都叫不出名字的“親情式管理”。
與睿智犀利的企業家相比,李建華屬于厚重、儒雅的那種。他對人尊重,為人謙和,很難想象他有燃燒的斗志和強烈的愿望。其實他內心無比堅韌和執著,對企業狂熱的追求從都不缺乏,只不過是他自身過高的涵養和修養從不讓自己露出鋒芒而已。李建華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原始而天然,沒有任何來自外界的成分。大概他至今也沒進過什么商學院,也沒讀過亞當·斯密,他靠他固有的品格和智慧、靠他的信仰和領悟,帶領華泰人專業打造標桿、樣板企業。“十三五”,非常期待中國制造業多一個千億級企業——華泰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