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印機賣不動了,是設備廠商正在經歷的痛苦體驗。無論國際廠商還是國內廠商,斷崖式下跌的銷量,都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為什么如此?其實答案就在市場中,在大家的既往行為中。我們以進口單張紙膠印機作為觀察點:2002年,單張紙膠印機進口額3.4億美元;此后一路攀升,2007年達至7.3億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進口額開始下降,到2009年不足6億美元。但2010年由于各種因素的促動,進口大漲,當年增至9.7億美元,年度增幅超過60%,次年更是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歷史高點。但進口額的狂飆也在2011年戛然而止,此后進入連綿下降區間,2015年進口額5.6億美元,僅及高點年份2011年的55%。
單張紙膠印機是印刷環節的主要機種。由于進口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常年超過90%,對進口單張紙膠印機的市場觀察,可以作為了解印刷產能增長情況的重要視角。而上述數據已經明示,印刷產能的多年增長尤其是2010~2011年這一波的快速放大,已經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水平,加劇了供需失衡態勢。2013年政府提出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期,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也是對印刷行業的準確描述。
狂奔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靠減速、慢跑來解決。在當前去產能的攻堅階段,印刷業又進入怎樣的投資與發展期,是我們更為關注的問題。但從統計數據來看,2014年全行業印刷工業總產值增速5.3%,資產總額增速10.7%;2015年總產值增速3.6%,資產總額增速5.1%,這兩年全行業資產增長率依然高于銷售增長率,是否造成新的產能過剩與市場競爭的惡化?
其實,這組數據,或許恰恰反映了轉型時期印刷業的發展特點。
其一,設備投資結構在發生變化。從光與電到數與網,從印刷到印后,投資設備的變化,機器代人的推進,依然在顯示印刷企業擁抱新技術的決心與整體素質的提升,這是主動應變者的行動。
其二,產業組織結構在發生變化。觀察百強數據,近兩年也存在資產增長率高于銷售增長率的情況,而資產總額大幅增長的企業,多是有整合、并購動作的企業。大型企業的合縱連橫、兼并重組,既在為自己儲備戰略發展資源,客觀上也起著消化過剩產能的作用。
當然,在供需失衡的產能消化期,確立合乎實際的投資與發展策略需要更多的經營智慧,對既有的投資慣性保持警醒也是經理人必做的功課。畢竟,去產能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存量的調整與增量的優化需要同時兼顧,平衡發展。
最后,與大家分享一下科印傳媒數據庫即將推出的調研系列“科印大數據”中,關于2016年設備利用率情況的摸底:數百家企業接受調研,與上年同期相比,38%的企業設備利用率基本持平,21%有增長,37%有下降趨勢,4%的企業未做回答。漲跌對比,這些企業的總體趨勢,是設備利用率有所下降,而“有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37%,并不在少數。
看來,市場之手正在用凌厲的手法,推動著去產能進程。臨近年底的紙張、材料漲價,綠色環保壓力,要素成本上升,又在惡化企業的生存環境,使得這一輪的產能整合動作更為猛烈。
為什么如此?其實答案就在市場中,在大家的既往行為中。我們以進口單張紙膠印機作為觀察點:2002年,單張紙膠印機進口額3.4億美元;此后一路攀升,2007年達至7.3億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進口額開始下降,到2009年不足6億美元。但2010年由于各種因素的促動,進口大漲,當年增至9.7億美元,年度增幅超過60%,次年更是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歷史高點。但進口額的狂飆也在2011年戛然而止,此后進入連綿下降區間,2015年進口額5.6億美元,僅及高點年份2011年的55%。
單張紙膠印機是印刷環節的主要機種。由于進口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常年超過90%,對進口單張紙膠印機的市場觀察,可以作為了解印刷產能增長情況的重要視角。而上述數據已經明示,印刷產能的多年增長尤其是2010~2011年這一波的快速放大,已經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水平,加劇了供需失衡態勢。2013年政府提出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期,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也是對印刷行業的準確描述。
狂奔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靠減速、慢跑來解決。在當前去產能的攻堅階段,印刷業又進入怎樣的投資與發展期,是我們更為關注的問題。但從統計數據來看,2014年全行業印刷工業總產值增速5.3%,資產總額增速10.7%;2015年總產值增速3.6%,資產總額增速5.1%,這兩年全行業資產增長率依然高于銷售增長率,是否造成新的產能過剩與市場競爭的惡化?
其實,這組數據,或許恰恰反映了轉型時期印刷業的發展特點。
其一,設備投資結構在發生變化。從光與電到數與網,從印刷到印后,投資設備的變化,機器代人的推進,依然在顯示印刷企業擁抱新技術的決心與整體素質的提升,這是主動應變者的行動。
其二,產業組織結構在發生變化。觀察百強數據,近兩年也存在資產增長率高于銷售增長率的情況,而資產總額大幅增長的企業,多是有整合、并購動作的企業。大型企業的合縱連橫、兼并重組,既在為自己儲備戰略發展資源,客觀上也起著消化過剩產能的作用。
當然,在供需失衡的產能消化期,確立合乎實際的投資與發展策略需要更多的經營智慧,對既有的投資慣性保持警醒也是經理人必做的功課。畢竟,去產能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存量的調整與增量的優化需要同時兼顧,平衡發展。
最后,與大家分享一下科印傳媒數據庫即將推出的調研系列“科印大數據”中,關于2016年設備利用率情況的摸底:數百家企業接受調研,與上年同期相比,38%的企業設備利用率基本持平,21%有增長,37%有下降趨勢,4%的企業未做回答。漲跌對比,這些企業的總體趨勢,是設備利用率有所下降,而“有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37%,并不在少數。
看來,市場之手正在用凌厲的手法,推動著去產能進程。臨近年底的紙張、材料漲價,綠色環保壓力,要素成本上升,又在惡化企業的生存環境,使得這一輪的產能整合動作更為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