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版在印刷傳統的曬版設備相對印刷設備而言簡單且價格不高。表面上看它的操作復雜程度和維護成本不如它的前后工序那樣大。
筆者在廣西某廠看到廠里印刷工序有八色膠印輪轉機、四色海德堡、四色羅蘭和四色小森等印刷設備,其中有些進口四色機還是購的全新的印刷機,而曬版房用的卻是一臺屬淘汰型的舊式雙面曬版機,廠里自行將碘鎵燈的功率改裝至4000W.由于版面離光源太近(光源與版下面的距離不可調)其中間與四角相比光照度相差50%以上,用這樣的曬版機曬制出來的PS版其均勻度可想而知。我們拿著該廠印出的彩色深淺不一的印品詢問品管人員,他們說以前總是認為曬版機“抽氣不實”造成的,因為沒有照度計,所以不知道照度相差那么大。其實根本上還是對曬版質量重視不夠的問題。沒有照度計也可以用灰梯尺取點檢測,同樣可以看出整個版面因照度不一樣而使中間點與四角的曝光相差較大的現象。
曬版作為印刷工藝中的一個工序,其重要程度與前后工序一樣,在印品質量控制過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從印刷品的生產工藝流程來看,從原稿開始到印刷成品每個工序的質量均會對印刷成品在質量上造成影響。但是原則上是前工序會影響后工序,而后工序的質量不會影響到前工序。
例如:作為印刷工序的前工序曬版崗位在曬版時把印版上的高光點子曬“飛”了,到了后工序的印刷崗位時,無論印刷工的技術多高,使用的印刷設備有多好也回天無術了。同樣,曬版時將暗調中的細微層次98%~97%的小白網點曬并糊了,到了印刷工序也同樣沒有挽回的余地。總而言之,印前工序所出的任何質量后果均在后工序暴露出來,而且沒有修復的余地,或者說能糾正的余地已很小了。除了上述較明顯的曬版質量故障外,尚有許多不易被發現的故障,如:原版(膠片)質量、生產廠家PS版質量、曬版機光源質量、操作工技術水平、曬版房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水潔凈度、電源電壓的穩定)和操作環境(如標準工作光源)、維護、保養、管理制度、衛生狀況等因素,都或多或少會對曬版工作的質量產生影響。
對印刷品色彩密度和色飽和度的影響;在整個印刷復制過程中,充分利用紙張的白度和油墨的飽和度是復制印刷者的工作目標和原則,而曬版崗位也是堅持和執行這個原則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經驗的印刷管理者和老師傅們經常強調,原版圖文,包括PS版上的“網點是否結實,點子是否牢”,這說明網點密度對復制工作的影響是很大的。
有些甚至是小作坊式的企業,輸出軟片的密度達不到這個標準。
如果曬版機也屬那種小功率且燈管(室內照明設計構成探析 )光源不標準時,曬制出的PS版圖文部位“不來墨”,這種表面給不上墨的表現形式看上去色密度和色飽和度達不到原稿的色彩效果,像“水大”一樣,顏色不鮮艷。
對曬版質量影響的因素很多,影響陽圖PS版質量的因素可分為曬版設備、版材、操作、環境、原版、抽氣真空度等幾要求密合程度一定要緊密無間,真空度一定要達標,要有二次抽氣。光源要求選擇大功率、高照度的為好,如4000W~8000W功率的曬版機要注重光源的均勻度,要達到說明書上所給的技術參數。行業標準為≥85%,國內好一點出口型的一般給出均勻度為≥95%,在筆者測過的機器中很少能達到這個指標,包括一些進口曬版機,能達到≥85%就不錯了。在筆者測過的設備中,上海新興曬版機能達到這個標準。我們發現國內許多印刷企業所用的曬版機都達不到合格標準,曬出的PS版由于照度不均勻,版面中間與四角受到了不同強度的光照而導致網點密度不一,當印刷一些小版拼成的大版時,處在中間部位的與處在四角部位的圖文會產生明顯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