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林指出,傳統的大米包裝概念強調保護功能,給人一種包裝就是包裹或袋子的傳統觀念。由于概念的定位局限,存在著“兩重兩輕”現象。首先是重包輕裝。產品的外表裝飾畫面技術滯后于保護功能,包裝整體效用得不到體現,特別是包裝對產品品牌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再者是重模仿輕創新。重視模仿市場上暢銷的產品包裝形式及畫面,而忽視了自主創新和挖掘民族品牌文化,導致包裝產品市場競爭力優勢不明顯。一種包裝推出,同種產品立即效仿和運用,缺少將先進的包裝材料、印刷技術、廣告技術、制袋技術、環保技術等結合起來,設計多樣包裝來滿足消費者和市場的需要。傳統包裝運用多于標新立異包裝,特別是在超市中缺少更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多樣性的產品包裝供消費者選擇。
大米包裝的“兩重兩輕”現象往往束縛了大米行業的快速發展。
大米包裝應體現現代特性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包裝創新將是主流,整體包裝、多樣性包裝、綠色包裝、文化包裝將引領著包裝創新,促進商品邁向國際市場,創造更多的財富。
整體品牌包裝。品牌不響成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瓶頸,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實力。整體品牌包裝就是融合了企業、商品、營銷、消費者的四大要素,采取系統的、科學的、有助于表達商品特性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包裝設計或品牌塑造。整體包裝的內容包括:產品的特色展現、商標的造型設計、孕育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品類的包裝及銷售計劃、廣告策劃和產品促銷等。如果企業在包裝上充分將以上要素整體運用,企業的競爭力就會明顯增強。
多樣性包裝。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已大為改變,更注重自我消費觀念,更強調個性化,對包裝的概念有自己的觀點,對包裝的選擇多種多樣。因此,企業必須綜合以上因素,在設計產品包裝時充分考慮到。在今后的大米銷售市場上,包裝就是包羅萬象、繽紛多彩、多種多樣的。傳統的大米包裝以麻袋、布袋、塑料編織袋包裝為主,每袋重量都在25kg 以上,雖然成本低廉并可重復使用,但透氣性大,很難長期保鮮。現代包裝主要以復合塑料袋、塑料編織袋、紙筒、紙袋、真空包裝袋、抗菌包裝袋等材料的包裝,使消費者能各取所需。包裝材料的五彩紛呈、靈活多變將是大米企業的包裝設計者應注重的策略之一,誰的產品包裝設計以人為本并不斷變化,誰就適應了消費者,也就適應了市場。
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既是環境包裝,又指生態包裝,其概念是指可以回收利用的,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包裝,包括包裝材料的選擇、制造、使用、回收、處理、再利用等整個過程應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國在不同時期對于綠色包裝的理解不同,但概括起來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20 世紀至20 世紀末階段,人們都知道綠色包裝的道理,但禁不住經濟的誘惑,因此方便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等用在了產品包裝上,生活中隨處可見所謂的“白色污染”。第二階段為20世紀末期階段至21 世紀,綠色包裝不僅僅指材料使用上的綠色,人們把綠色包裝的概念理解為環境保護的過程,無公害、無污染、可循環使用,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于是“過度包裝”的負面影響得到重視,回收包裝、集合周轉運輸包裝技術得到研究和使用。因此實施綠色包裝,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產品實施綠色包裝,要做到選用環保型的材料、避免包裝過度、選用可以循環使用的包裝以及提高物流運輸水平等。綠色包裝不僅僅是包裝業面臨的問題,同樣應是大米企業關心的問題。
文化包裝。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文化包裝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個性化品牌形象在推動品牌價值的實現中發揮著無形的作用。文化包裝就是挖掘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在農耕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和沉淀的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綜合反映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以特有的手法去表現的包裝。表現的手法如使用中國傳統的剪紙、編織、書法、繪畫、手工彩繪、陶藝形象等。文化包裝是文化與產品包裝相結合的總稱,是把民族特色的工藝形象,結合到產品和包裝設計中。文化包裝應有四個特征:其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二有著獨特的民間工藝;其三必須有民族的特征;其四是美觀的、環保的。中國的產品就要體現中國的文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轉載自: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