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書籍在封面選材上由于沒有考慮到加工的困難與效果,造成種種質量問題,下面列舉一些情況,請大家分析。
1.封面紙質與書芯紙質厚度懸殊
為了裝飾書籍的外觀,提高書籍的裝幀效果,現在有許多書籍的封面厚度與書芯內文紙張的定量相差懸殊,書籍裝訂成冊后兩者拉力相差太大,無線膠黏訂后,掀起封面便將書芯第一頁拉斷露出膠底或拉掉頁,造成不合格品,使出版者與加工者出現矛盾。遇到這類產品,可在二者之間加一張定量適中的單襯或環襯,將拉力分散均勻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是出版社往往不做這方面的考慮;另外,封面壓痕時,將壓力增大些也可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樣易出現壓斷、壓壞現象。
2.封面設計與選材不當造成折痕斷裂
現在書籍封面的厚度越來越大,定量在200g/m2的紙張或250g/m2的卡紙,在設計時要加折前口工藝,其結果是:(1)前口折痕斷裂,印跡破壞露紙底,破壞書籍外現質量;(2)紙張定量在200g/m2以上的封面折前口裝訂時非常困難,機器無法準確壓痕,手工要一張張地劃痕且無法保證質量,結果又造成不合格品出現。
3.封面長度短于書芯長度造成臟書
出版單位在設計封面時絕大部分的封面長總比書芯長要短7mm左右,無線膠黏訂涂背膠包封面時,書背一端(毛口邊)膠液外露,包封面后傳送時外露的膠液留在傳送帶或下書板上將書弄臟。現在出版社設計封面時,32開以下基本上是雙聯的,兩個封面設計在一起銜接處不留裁份,整張封面上下不留余地。這種做法不知是為了節省紙張,還是不懂裝訂工藝。如果在設計時給出毛書長度的尺寸(每尺多出7mm即可),臟帶、臟書現象便可完全解決,但這一問題已經延續了幾年都無人理睬。
4.設計圖案不留余地造成無法加工
有些美編在封面上設計一些色差較大的版框,沒有考慮裝訂的困難,也不了解印后裝訂的各項國家質量標準,導致裝訂時達不到預想結果。例如:要裝訂一本平裝書(無線膠黏訂),厚度為12mm,書脊部分設計為全白底上有黑字,封面和封底為滿版黑底上有白宇,要求加工時封面不可露白,書脊不可上黑,這種要求實在太難了。按照國家CY/T288-1999裝訂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平裝3、4、5條的規定:“書脊字平移誤差以書背中心線為準,書背厚度在10mm及10mm以下的成品書,書脊字平移允差≤1.Omm;書背厚度大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的成品書,書脊字平移允差為2.5mm”;“書脊字歪斜的允差均比書脊字平移的允差小0.5mm”。按規定厚度為12mm的書背允差應≤1.2mm,但是如此黑白分明的設計,對于加工者“黑不上白,白不露黑”的要求,又怎能達到呢?
5.“露血書”更增裝訂加工難度
現在有一種書叫“露血書”,即書籍裝訂加工裁切成品后,要求將版框、線條印痕露在切口上,在切口部分形成一條直線圖案。這種加工要經過折、粘、配、包、切后,露出的印痕整齊地在一條直線上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