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看中國,中國制造看佛山。” 這句話凸顯了佛山制造的重要地位和獨特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水平上取得顯著進步,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也在積極推進。近日,佛山東明的東大包裝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志華接受了《企業家》雜志的實地考察與專訪。
讓日本同行刮目相看
2023年年底,日本包裝企業交流團到東大包裝交流,對東大包裝的生產車間進行了參觀,細致考察了從原紙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對整條高速、自動化生產線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精益生產管理給予高度贊揚。東大包裝創建于1996年,經過28年發展,已成為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在業界小有名氣。
何志華表示,通過與日本同行的交流,他感到欣慰,中國制造業與日本制造的差距已進一步縮小,“中國制造” 已成為全球認知度很高的標簽之一。何志華還認為,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每道工序的管理規范性和執行力上,這種差距源于管理者和員工對每個流程 “秩序” 的尊重,進而造成了 “人效”“坪效” 的差距。
從小作坊到行業明星企業
何志華是創二代企業家,但東大包裝是他自己在1996年創立的,并非從父輩手中接手。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創業熱情高漲,佛山被譽為 “陶瓷之都”,何志華的父親在改革開放初期創立了陶瓷廠,家族中多人從事陶瓷行業。何志華高中畢業后未從事陶瓷生產,而是為陶瓷廠做紙箱包裝,后創立東大包裝。在隨父親與各國外商的接觸中,他萌生了 “向最好的同行學習” 的意識。
東大包裝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1996年至2010年是初創階段,主要目標是生存、盈利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2010年至2019年是為轉型升級做準備的階段,何志華走出去考察全球先進企業和國內各行業領先企業,邀請外商到企業交流,確定了向管理精益化轉型、向數智化升級的目標。
為了獲得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各行業領軍企業的認可,何志華引入了精益化管理,從最基礎的3S、5S等管理實踐入手,嚴格執行規范,同時避免形式主義。為了實施精益化管理,他不僅經常到日本學習,還請了日方總經理,以此表明推行精益化的決心,營造精益管理的氛圍。
何志華在實施精益化管理時非常關注細節,他認為管理良好的工廠至少環境干凈整潔、工人有素質,因此他工廠的衛生間可以和五星級酒店媲美,為員工提供的餐食符合大眾口味且用餐環境舒適,廢料回收室也保持干凈、整潔、井井有條。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后,再實施更復雜的精益管理,東大包裝也因此吸引了眾多世界500 和中國500強企業客戶。
突破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升級困境
何志華表示,傳統產業不做數智化升級沒有出路,但做數智化升級改造時他心里也很忐忑。東大包裝在數智化改造過程中,他做了三件事:堅持看書學習,尤其是有關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書;借鑒其他行業的經驗,看企業的案例、遇到的難點和總結的經驗;請IT人員來公司交流,詢問實施過程中的難點、關鍵點。
經過7年努力,不斷打磨每一個模塊,投入幾千萬元,東大包裝成為包裝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一進辦公區就能看到所有的生產流程都可以在一面動態信息墻上實時反映,工程師們在辦公室的電腦前就能監控每道生產工序,在車間里還可以實現柔性化定制,在每一個包裝箱上生成不同的二維碼,以滿足高段位客戶的特殊要求。
何志華還分享了四點數智化升級的經驗和教訓:一是要理解數智化升級的作用,其唯一目標是效率的提升,包括人效、坪效和設備的使用壽命;二是系統不是萬能的,人對系統的正確操作才是最關鍵的,要與系統開發公司充分合作,尊重他們,嚴格執行落地到位;三是數智化改造升級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對行業有充分的了解,對要采用的系統有充分的理解,必須調動所有部門統一想法、統一步伐,調動全員的積極性,鼓動全員參與;四是堅持長期主義,不能急功近利,至少要做5年的心理準備,系統升級過程中的不斷迭代和員工使用系統的熟練程度,都決定了整個企業系統升級需要4-5年才能有成果,才能為企業帶來愉悅感。
東大包裝的車間配備了先進的設備,印刷機是日本的,包裝機是德國的,機械手是瑞士的,軟件是中國臺灣的,在強大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操作下,產生了巨大的生產能力,一天可以生產超過40萬平方米的產量。何志華認為,傳統企業對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要有敬畏之心,也要有信心。
做一家令人尊敬的企業
何志華認為,企業能持續成長的關鍵有三點:一是創始人的格局與眼界,管理者的素養決定了員工的素質;二是利他精神,企業家和管理者要想的是如何利客戶、利員工,把事情做好,利潤自然就來了;三是人性化管理,這是企業管理的根本核心,精益化管理方式、數智化升級都是手段,他追求正確的價值觀,希望員工工作舒心、舒服,收入滿意。
在東大包裝的發展過程中,何志華最擔心的危機感是自己的格局、眼光不夠限制企業的發展,因此他不斷跟知名管理咨詢專家林惠春老師去日本參訪學習,與優秀的同行交流,堅持讀書,拓展知識面,保持對管理的思考以及管理思維的開放性。對于企業的未來規劃,他希望向全世界最好的同行學習,為世界500強企業服務,把前幾年看到和學到的落地執行,然后把企業復制成更多的衛星工廠,向國際同行證明中國人可以做好企業。
文章來源于:《企業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