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昨天的說,提到了一個名詞:運轉系統
指的是高效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生產中的設備只是工具。
為了說的更清楚一些,先還原一下紙箱廠每一天的生產流程。
當日晚下班前或第二天早上,跟單或者生管拿著按照客戶的交期進行生產的手工排程,(當然也有一部分軟件已經具備直接系統排程的功能,)但也僅僅是按照交期的排程,打印或手寫一份排程表給生產主管。
是這樣的吧?
這里面會有哪些問題呢?
排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如:交期、主材料、版材、刀模、水墨、工藝路線、工藝難度、規格等等要考慮的東西很多。
跟單或者生管很少有對設備的規格與精度深入了解的,具體的安排完全靠生產主管,定單的執行及完成情況不能掌控,什么時間能完成,不知道。
這個過程中不入庫,損耗了多少,不知道。
特別是當有多臺同工序的設備時,是否會出現停工待料,等印刷版,等水墨,等刀模的情況?
是不是會因機臺的安排不當達不到精度或效果需要換機臺?等等現象,都必須進入生產線才能了解到。
生產主管拿到生產單、圖紙交給印刷機長,有沒有用錯圖紙的?
一臺自動印刷機通常是機長帶兩個副手,很多時候機長是不是調機、找版、領刀模、找紙板、拿水墨、上版、校版、對版全都包干的?
一定有,如果是這樣效率何在?現在一般常規的高速印刷機機速都可以開到100-160張/分不等,換個單光前面的準備調校時間要花40分鐘或是更久。
那么到底一個機臺每班在八小時的當班時間內,有效工作時間是多少?平均車速是多少?一班到底能做幾套版?機臺的失敗成本有多少?
如果是計件的話,計件給什么單價合理?能耗是否合理?輔料消耗還能不能控制?主機手是否技術過關?
總是有這樣的疑問,更重要的是投資這么多錢買的高速設備的投資回報比有多少?
經常會有一個單到做完了才知道少數,查閱各機臺的報表個個工序都夠數,甚至經常翻單的機種一個月下來每個工站都多了很多,到底是誰做了假報表?
查無所查,反反復復,終究不了了之,企業不僅增加了成本還不勝其煩,漏洞越來多;
很多企業有幾臺印刷機,成百上千套版(刀模)的公司都沒有設置專門的模制具管理員,都是機長去找版放版。
每個工廠的生產管理都會有規劃和要求,按版號放,按區域擺。但為什么經常出現找不到版(模)?經常有版(模)上機后才發現有損壞?
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會按制度處罰。那么罰誰?需要去查吧,罰多少?罰多少也換不回公司的損失;
現在的包裝企業基本上都通過了ISO9000認證,不管計時也好,計件也罷,都需要有《生產日報表》作為記錄,這個記錄是為了查證、追遡、考評、計件核算作為依據的。
但員工書寫的日報表潦草不說,還有很多虛數,我們需求安排專門的統計員進行認別,核算,工作量之巨可想而知,而且信息量還搞不準。
沒有辦法及時有效的體現管理需要的數據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指導依據。不能為了寫報表而寫報表,報表要有價值。不然要報表有什么用?
這些狀況我都說對了嗎?
如何改善呢?明天繼續!
本文轉自東莞市為榮紙箱機械有限公司官網www.wr88.net,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